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呂雉 - 漢高祖后

呂雉 - 漢高祖后
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單父(山東單縣)人。早年其父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把女兒許配給他。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前203年秋,呂雉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後,呂雉被立為皇后,子劉盈為太子。

呂后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后為皇太后,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有怨言。呂后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后』,呂后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的第一個。

呂后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后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后,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髮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

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后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對歷史的評價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成為評價歷史功過的一把鐵尺。我們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躍的年代,使我們對歷史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討。我覺得評論歷史人物時候,不應在遵從以前的看法,應該從此歷史人物對當時和以後的影響來評論,所謂「民為天,社稷次之、君輕」。只要他對百姓好,把當時的國家治理得好,那怕他是女人還是外國人。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孔丘言:「為女子和小人為難養也」這種對婦女的污衊之詞,是典型的男權社會的大丈夫主義調調問題不在於男人,女人.性別並不能決定人的才幹與智商,問題在於社會是否允許或給予男女以同等發揮他們才智的機會與條件.過去的封建社會之事,莫過於治理國家.在那男子專權的社會裡后妃們很難參與政事而正統史冊也不記載他們為帝王出了多少主意獻了多少計謀儘管后妃的頭上套著不許干預政事的緊箍咒.事實上他們照樣再背後藉機運籌謀劃.對於后妃的管理國事,誰又能說比男人專權時就遜色呢?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氏是中國后妃史上第一個女強人, 能夠在大統一的封建社會初期既可參與政事又真正有皇后地位的, 還得首推呂后. 呂后原名雉, 字娥,  其父好相術, 相劉邦貌貴 ,乃將呂雉許配給劉邦為妻, 育有一女魯元公主, 一子孝惠帝. 

后妃的命運, 往決定於皇帝對其寵幸的程度, 決定於其子能否被立為太子. 劉邦還是漢王時, 對呂后的寵愛就已經衰退了. 劉邦一心喜愛戚姬, 戚姬也生了兒子趙隱王如意從名字就可知劉邦對戚姬及其兒子的偏愛之心. 果然, 劉邦當了皇帝, 雖立呂后的兒子為太子, 但他並不滿意, 他更傾心於如意這個兒子. 況且戚姬也日夜哭鬧糾纏, 要劉邦立她的兒子為太子. 呂后知道自己已不如戚姬受寵, 且年長色衰, 以自己故有的本錢是不能改變劉邦要換太子的意志, 素日劉邦倚重的大臣們的諫爭也毫不能打動劉邦的心志. 呂后很為自己和兒子的前景擔憂, 她要為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鬥爭.

 呂后叫自己的兄弟找張良出主意, 多虧張良說:「 這事難以口舌之爭. 皇上有請不來的賢士四個人, 這四個人的年齡都很大了. 如果太子能把他們請來為輔. 讓皇上知道, 就能保住太子之位,」 果然呂后依計請來商山四皓, 東園公, 角里先生, 綺里季, 夏黃公. 呂后在為自己的命運搏鬥時, 運用她的才智, 倚靠謀士, 終於改變了劉邦的主意, 保住了太子的位子, 也就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劉邦死後, 呂后的兒子孝惠帝登基. 但是劉邦的子侄為王者的還有八人. 呂后為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 開始清除身邊的這些隱患, 同時以宗族子侄為王. 做這些事時,呂后是大膽而心細, 果斷而堅決的, 心腸也極為很毒. 由此可知, 帝王家族爭權奪利是六親不認的生死拚搏. 那輝煌的宮殿, 莊嚴的廟儀, 道貌岸然的皇室家族內部是無情意可言的,呂后深知當初和自己兒子爭奪皇位最激烈的就是戚姬之子趙隱王如意,而且劉邦死前曾佈署了如意的輔佐大臣.呂后在劉邦死後第一個想除去的目標當然是趙隱王如意,她首先將戚姬囚禁於永巷,罰其做苦工,.然後設法將趙隱王從封地召至長安,惠帝知道其母要害兄弟,就搶先接如意到宮中居住,起居飲食形影不離,保護兄弟,他並知道呂后用心良苦.一天惠帝早起出外打獵,如意因年少貪,沒有跟惠帝出去.呂后就抓住這機會,令人用毒酒將如意毒死.並將戚姬殘害成人彘,令惠帝觀看.叫兒子不要同情異母兄弟.惠帝因而嚇病,從此不問政事.

呂后遂得獨攬大權,當時齊王是惠帝之兄,劉邦的長子.對惠帝也是不小的威脅,呂后又設計要殺齊王,而惠帝又解了齊王之危.齊王害怕至極,將自己封地的一部分獻給呂后之女魯元公主,尊稱魯元公主為齊王太后.由於齊王肯伏低做小﹐盡力表示對呂后的順從才幸免於禍.

為了使自己的勢力更強﹐呂后將女兒魯元公主所生的女兒娶為自己兒子的皇后想世世讓自己的骨血為帝.可是惠帝這為外甥女皇后卻不生養﹐呂后取惠帝後宮美人之子實則呂氏人和美人通而有孕者入宮所生之子,立為太子,並將其生母殺死,以惠帝皇后之子的名義養之.惠帝因心情鬱悶早亡,遂立太子為帝,太子年幼,呂后就自己臨朝當政.

為了增強自己的羽翼,她就大封呂式家族及親信為王為侯.如呂台,呂產,呂祿,呂通皆為王,並將呂氏之女盡嫁非呂姓王侯之家為妃.這方面為籠絡諸王,借聯姻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是使呂氏諸女為耳目,探聽諸王的動態,監視諸王的行動.為了使劉邦年代遺留下來的大臣們不反感,呂后分封呂氏之先,乃先封劉邦之功臣中一些不反對她的人為侯,對於和她意見不合的則降職調用給予處份.所以她的分封並沒有遭到強烈的反擊,呂后用心可為精細綿密.

高祖十五年間,馬不停蹄地所創的一份家業,在他死後的第十五年,又毫無保留地讓給了別人.這種結果,雖是劉邦在生前所預料到了的.但做夢也想不到有這麼徹底.所謂,「非劉氏而王,無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的金科玉律,為呂后一手撕得粉碎.

誰知百慮亦有一失,呂后所立的太子稍稍懂事後,知道自己不是孝惠皇后的兒子他的母親已經被殺死.於是天真的太子竟然對人說:「怎能殺掉我的母親叫我當太子,當皇帝.我現在還小,我大了以後一定要報仇.」這話傳到呂后的耳裡,呂后就果斷地將這位小皇帝給囚禁起來,以後就殺掉他了.且重立另一個呂氏之子而名為惠帝之子的常山小王為帝.

這時呂后完完全全獨攬大權並決心進一步削弱劉氏的勢力.劉邦之子,先是淮陽王.後為趙王的劉友對強加於他的呂氏王后不滿,而寵愛別的貴妃.呂氏王后就說劉友對呂后掌政不滿,說他有反心.這下子,不管真假,呂后決不能容忍,就把劉友召至長安,要活活餓死他.大臣中有偷偷給劉友食物的也通通被捕問罪.劉邦之子梁王劉恢,也被強迫娶了逼個呂氏王后.王后手下的從官仰仗呂氏的勢力挾制劉恢,劉恢不喜歡呂氏王后,寵愛另一姬妾.呂后就將那姬妾殺死,而以呂氏宗族為燕王.

呂后以太皇太后臨政,直到病篤的時候為止,有聲有色的做了八年.她為了鞏固自己統治不擇手段,採用了殘酷的鐵血政策,她這種政治手腕早在劉邦在世時就充顯露.劉邦奪得秦朝天下,對於為其拚過命的將軍心懷猜忌,怕他們手握重兵對其不利.呂后從中幫劉邦誅殺了許多的功臣,如韓信,彭越等.不過那時劉邦是欣賞呂后的作為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呂后竟然會用相同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子孫.

呂后雖是這樣的殘殺成癖,但是從另一種角度看來,就不失為還有人性的人.劉邦起兵沛上,因為軍中的生活流動性大,拖家帶眷總不方便,所以呂后就一直留在沛縣,不曾出來.由劉邦的舍人審食其負責照應,入關之後曾經一度借重王陵的兵,由南陽前往沛縣接眷.由于項王陵派兵扼于陽夏,不曾見面.等到楚漢二軍會戰於彭城時,審食其再度護迎呂后,尋找高祖.路上又為楚軍截留,項羽置呂后在軍中做人質,審食其始終不離左右.患難之中難得有這麼一位伴侶,呂后才得解除了許多精神上的苦悶,也填補了許多感情上的真空.高祖五年九月,楚漢雙方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呂后與審食其才一同獲得自由,呂后念舊情切審食其從此也漸露鋒芒.劉邦裂土封功,審食其竟做了辟陽侯.

呂后當政後,審食其格外顯得重要,是劉邦死後四天的事.呂后和審食其商量說:「往日高祖與諸將一樣的出身,高祖為帝,諸將北面稱帝,心常不服.今日要他們共戴少主,談何容易,一日不把他們殺光,天下一日便得不到太平.」所以決定暫不發喪.這是何等重要的事,呂后不先和呂氏昆仲商量而與審食其商量.足證二人交情之密切,不比尋常.

呂后是個性情很強的女性,有了動機,就要見諸行動.以後因為審食其的意見竟然改變了初衷.立刻發喪,我們可以深信審食其,確實具有轉移呂后意志的力量.但這種立量顯然不是建立在普通的君臣基礎之上,試問呂后一生,有幾個人曾經改變過她的決定.少帝劉恭即位,呂后罷黜王陵,以審食其為左丞相.調至宮中服務,掌掖皇門宮殿之事.呂后的用意,固然是在培養審食其的聲望.同時也是為了便於接近,呂后之於審食其可說已做到了,體貼入微.惟審食其有這麼良好的地位和關係,所以他在呂后與一班大臣之間,做了一道橋樑.有些大事透過了審食其,呂后那裡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呂后畢竟是個女強人,她在中國封建社會才經歷了三個皇帝之時,就顯示了女性也有當皇帝的才幹和能力.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是耐人尋味的.他寫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罹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檣,衣食滋殖.」

漢代帝系表

西漢帝系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后 呂雉(漢少帝 劉恭,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恆 (前179-前157)(竇皇后)

(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9) 漢元帝 劉爽 (前32-前7)

(10)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1)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2) 漢平帝 劉衍 (1-5)

(13) 孺子劉嬰 (6-8)

東漢帝系

(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衝帝 劉炳 (145)

(9) 漢質帝 劉纘 (146)

(10) 漢恆帝 劉志 (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帝 劉協 (189-220)

蜀 國號 漢 世稱 蜀漢 繼承道統 劉備自立為漢皇帝(昭烈帝)

蜀漢帝系

(1) 昭烈帝 劉備 (221-223)

(2) 後主 劉禪 (224-264)

*南北時代的宋王朝開國者劉裕也是劉邦旁係傳下來的

漢惠帝

漢惠帝劉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七年。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盈被立為太子。

當初,高帝寵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風很像漢高帝,高帝覺得太子劉盈優柔寡斷,軟弱無能,便想廢劉盈。劉盈的母親呂皇后依張良計,請大賢「商山四皓」來替劉盈說話並輔佐,劉邦驚覺太子「羽翼已豐」,才打消廢太子的念頭。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高帝在平定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五月丙寅,劉盈十六歲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

惠帝即位后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期間大權掌握在母親呂后之手,司馬遷甚至不設惠帝本紀,而設呂后本紀。

漢惠帝受到母親極大的壓力,且在茅廁見到戚夫人成了「人彘」慘狀,最後抑鬱而終。惠帝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惠帝崩于未央宮,享年僅24歲。九月辛丑葬于安陵。

惠帝死後,呂后繼續掌握了長達八年的實際統治權。

子女

雖然漢惠帝劉盈的子女皆被認為是呂后偷抱回來而非親生 [1],但仍列於此處以供參考:

.漢前少帝劉恭
.淮陽王劉彊(彊音強,qiáng)
.常山王劉不疑
.襄城侯劉山,後改封常山王,並改名劉義;即帝位為漢後少帝後,改名劉弘
.軹侯劉朝
.壺關侯劉武,後改封淮陽王

制定朝儀,以正君臣之位

叔孫通,漢初薛國(今滕州張汪、官橋鎮一帶)人。年輕時學習儒學,秦二世時為博士。陳勝、吳廣起義后,他返回家鄉,參加了項梁的義軍。公元前205年(漢高祖二年),他在彭城(今徐州)率弟子百余人歸順劉邦,從此,為漢朝的建立和發展出謀獻策。尤其是劉邦即位后,他為長久護衛來之不易的漢室政權,廣陳利害,縱橫捭闔,使劉邦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並出台了一系列的安民強國政策: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抑制其社會地位,並加重其租稅。這些措施對於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起了重大的作用。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十月,群臣在長樂宮舉行隆重的朝歲大禮,儀式由叔孫通主持,天亮前,司儀引導群臣按官職大小,依次進入殿閣,文武將官各列東西,數百名侍衛官各執兵器旗旌,守衛在殿階西旁,數千人在殿內外井然有序悄然無聲。一切安排有序后,劉邦才傳令乘輦出房,百官執戟傳聲唱警,諸侯王年俸至六百石的官吏,按九儀(周禮,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三禮依次上前奉賀,個個謹慎肅敬。諸侯群臣待坐殿上,按禮儀依次給高祖賀壽。酒過九巡,司儀說“罷酒”,則全部停止。如有舉止行為不合禮儀的,由御史立即拿下去聽候處理。此酒會自始至終,沒有敢大聲喧嘩和狂飲失禮的,劉邦高興地說:“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貴也!”於是拜叔孫通為奉常(景帝改為太常,負責禮樂社稷宗廟的官)賜金500斤。叔孫通謝恩后,請求高祖提拔與他一起定禮的弟子、儒生,高祖把他們全任命為郎(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叔孫通出宮后,又把500斤金子賞給眾弟子、儒生。他這一舉動受到漢朝權貴的讚揚。由於叔孫通政績卓著,于公元前198年(漢高祖九年),劉邦提升叔孫通為太子太傅。高祖十二年,劉邦想以趙王如意替換太子。叔孫通懇切地指出,晉獻公為寵愛儷姬而廢太子立奚齊,晉國戰亂了數十年,被天下人恥笑;秦始皇不早定太子扶蘇,導致胡亥詐立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叔孫通極力陳述太子的仁孝等優點和呂后與高祖同甘共苦,艱苦創業的事實,尖銳地指出:天下初定,戰亂始平,全國都知道已立太子,如果廢長立幼,將會引起內亂危急社稷。最後表示,假若廢掉太子立趙王如意,就當場撞死在皇帝面前。劉邦聽叔孫通講的很有道理,不得已說是開個玩笑罷了,叔孫通馬上嚴肅地指出: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本一搖則天下震動,您怎么拿國家開玩笑!高祖只好點頭認錯,取消了換太子的念頭,漢孝帝即位后,叔孫通又任奉常(即太常),制定了宗廟儀法。

叔孫通不僅幫助劉邦整理了朝綱,而且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他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他的一生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合親政策

秦漢之際,匈奴又起,西漢高祖乃親率大軍抵抗匈奴的進襲太原,攻下平成,卻在白登山被匈奴乘機收回河套。白登敗後,西漢高祖自知無力退敵,於是乃採用劉敬之議,大臣劉敬獻計,把嫡長公主嫁給匈奴的單于,將來生子就是單于的繼承人,如此化敵為親,不費兵卒而得和平。只是漢高祖和呂后捨不得將親生女兒嫁到塞外,於是送了一個同宗的女兒以代替公主。而這就是漢代「和親」政策的開始。

漢高祖--劉邦

劉邦(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為小名),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沛公、漢中王。自封黑帝。中國象棋的「河」就以「楚河、漢界」為名。

早期生涯

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省豐邑沛縣的一個農戶家裡。其祖父為一名被魏國所俘而沒為奴隸的秦兵,逃入齊後改名劉清,由於劉清臉上之刺青,因此其一輩子都在當時之不毛之地的沛縣一帶生活。劉邦父母名字沒有記載,只記載名為阿父,亦有稱之劉太公、劉媼。劉邦本來也是有姓而無名,只是叫劉季,即現代漢語所說之劉四,這在先秦下層社會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劉姓源自於替夏朝君王孔甲養龍後來逃到魯縣的劉累。

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不喜歡讀書,但對人很寬容,也不喜歡從事農事,所以被他的父親訓斥為「無賴」,並說他不如自已的哥哥,但劉邦還是我行我素。長大後考試做了泗水亭長(亭長即大約是今天的里長),和縣裏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在秦都咸陽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生當如此也」的感歎。與呂公叔平結識,娶其女呂雉為妻。後擔任沛縣縣長。

反秦戰爭

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由於氣候因素延誤行程。劉邦知道延誤行程的結果會是被判死刑,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劉邦決定謀反抗變,「斬白蛇起義」,攻佔沛縣等地,抵抗秦朝, 而這次所押的犯人就成了他早期的兵力核心。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燕、趙、齊、魏皆自立為王。項梁也在吳地起事,擁立楚懷王之孫羋心為王,亦稱懷王。劉邦投靠項梁。項梁死後,羋心封項羽為長安侯,隨宋義北上與秦軍主力對抗,救援趙國;另外又封劉邦為武安侯,令其向西略地入關。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由於秦軍主力受到項羽牽制,前206年,劉邦輕鬆地進入關中,逼近咸陽,趙高殺秦二世,子嬰被立為秦王。子嬰在殺死趙高後,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1]。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

楚漢相爭

主條目:楚漢戰爭

在入咸陽前,項羽屯駐在鴻門時,曾邀請劉邦赴宴,也就是有名的鴻門宴,然而項羽未聽從亞父范增之計,使得劉邦逃過一劫。項羽進入咸陽,火燒咸陽宮,自稱西楚霸王,儼然天下共主,分封群臣。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卻將楚懷王先前許諾的關中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史稱三秦)。項羽的分封無法服眾,各國起兵叛變,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出兵關中,甚至連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也被他佔領。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蕭何、張良、韓信等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楚漢兩國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互不侵犯。但是,當項羽遵守諾言退兵,並放回曾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父母妻子之後,劉邦卻背信偷襲。項羽退到垓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軍心,最後項羽走投無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自刎於烏江邊。這場歷時五年(高祖元年(前206年)元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一統天下,項羽徹底敗亡而自殺告結束。

建立漢朝

項羽敗亡後,高祖六年(前202年)正月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並立王后呂雉為皇后,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

劉邦稱帝後,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例如:分封天下諸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免其徭役等。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前200年,在北伐匈奴時,劉邦自己亦被冒頓單于30萬騎圍於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又接受婁敬之策,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在評論自己為何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時,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早年放蕩不羈,輕視儒生,稱帝後,仍認為讀書無用。陸賈提醒劉邦:「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述秦亡之理,以之為戒,並實施行仁義、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又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

晚年,劉邦寵幸愛姬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后,多次想廢黜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因群臣特別是諸呂的反對,只得作罷。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消滅異姓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奪得天下之後,劉邦為了各避免異姓王坐大犯上,以叛亂的罪名,先後誅滅了陳豨、韓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開後世皇帝殺功臣之首例。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為流矢所中。劉邦在安排完身後事不久,即於四月甲辰駕崩長樂宮中。五月葬長陵。

劉邦死後,呂後立劉邦次子劉盈為帝,是為孝惠帝。

子女

嫡子女

* 二子劉盈,呂后所生

庶子女

* 庶長子劉肥,齊王,高祖微時外婦曹氏所生
* 三子劉如意,趙王,戚夫人所生,被呂后害死
* 四子劉恆,代王,後為文帝,薄夫人所生
* 五子劉恢,先梁王,後趙王,殉情自殺
* 六子劉友,先淮陽王,後趙王,被呂后害死
* 七子劉長,淮南王,漢文帝六年(前174年)謀反事敗自殺,劉邦的侍妾趙姬所生
* 八子劉建,封燕王,早逝

評價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將其一生歸納為: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
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碭,素靈告豐。
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
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
氾水即位,咸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耶律阿保機敬仰劉邦,故兼姓劉氏;又以蕭何助劉,故變其母族、後族為蕭氏。

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老粗出人物」、「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1964年毛澤東更借題發揮,指出:「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自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我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留侯世家(史記)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后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彊,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逐〕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及見項羽后解,語在項羽事中。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閒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其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項籍事中。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閒,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閒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彊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彊。 ’”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閒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彊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 “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閒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谷,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后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黃石(冢)。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曹相國世家(史記)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高祖為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復攻胡陵,取之。徙守方與。方與反為魏,擊之。豐反為魏,攻之。賜爵七大夫。擊秦司馬夷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攻爰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攻定陶,取臨濟。南救雍丘。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候一人。秦將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而東。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將碭郡兵。於是乃封參為執帛,號曰建成君。遷為戚公,屬碭郡。

其后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杠裏,大破之。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西擊將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遷為執珪。從攻陽武,下軒轅、緱氏,絕河津,還擊趙賁軍尸北,破之。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從西攻武關、?關,取之。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咸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封參為建成侯。從至漢中,遷為將軍。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參將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賜食邑於寧秦。參以將軍引兵圍章邯於廢丘。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至河內,下修武,渡圍津,東擊龍且、項他定陶,破之。東取碭、蕭、彭城。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參以中尉圍取雍丘。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柱天侯反於衍氏,又進破取衍氏。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還攻武彊,因至滎陽。參自漢中為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羽敗,還至滎陽,凡二歲。

高祖(三)〔二〕年,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月餘,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軍孫?軍東張,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陽,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賜食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將軍周蘭。定齊,凡得七十餘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齊膠東將軍田既。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項籍已死,天下定,漢王為皇帝,韓信徙為楚王,齊為郡。參歸漢相印。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以高祖六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號曰平陽侯,除前所食邑。

以齊相國擊陳豨將張春軍,破之。黥布反,參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將兵車騎十二萬人,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南至蘄,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俗〕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后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后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姦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詘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閒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歸,窋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謚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

平陽侯窋,高后時為御史大夫。孝文帝立,免為侯。立二十九年卒,謚為靜侯。子奇代侯,立七年卒,謚為簡侯。子時代侯。時尚平陽公主,生子襄。時病癘,歸國。立二十三年卒,謚夷侯。子襄代侯。襄尚衛長公主,生子宗。立十六年卒,謚為共侯。子宗代侯。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國除。

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